许胜,中共党员,新四军老战士,我校离休老干部,出生于1926年7月。他17岁参加革命,18岁加入新四军,以抗日救亡为己任,将笔杆子作为杀敌的武器。他参加过三场战争、三次国庆大阅兵。退伍转业后,许胜进入学校工作,退休后整理革命文物,潜心研究诗词、书法,可谓“半辈从戎半辈文”。

与敌周旋 游击教学

1943年,苏中地区敌我双方正处于侵略与反侵略、“清乡”与反“清乡”的残酷斗争时期。当时的通州地区十总镇是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个农村小镇,日寇大规模“清缴”失败后,开始进行报复,制造了“十总惨案”,包括民兵在内的50余人被活埋。

8月,许胜进入十总镇小学任教。当时条件艰苦,课本都是自己编写的,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教室,都是借老乡的空房子。为了躲避日军的“扫荡”,他和几位教师每人负责一个教学点,把课堂搬到乡下的农民家中,采取“敌来我散、敌走我聚”的游击教学方法。

“吃菜要吃白菜心,当兵要当新四军。”这句当年很流行的话许胜依然记忆犹新。当时,新四军文艺宣传队在他的家乡演过歌剧《难女曲》,这场歌剧真实地揭露了敌人烧、杀、抢、奸等罪行,展现了人民的苦难,大家都被感动得流泪。在学习、工作期间,许胜逐步接受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教育。

1944年2月,为了培养“抗日救国”人才,新四军苏中军区在原“抗大”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了苏中公学。公学位于盐城,由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兼任校长。在第二期招生的时候,许胜进入苏中公学学习,同时也正式加入新四军。他至今还记得,第一堂课就是学习毛主席的《为人民服务》,并且终身受用。

以笔为戎 毫厘必争

1945年1月,新四军军部从4000多人的苏中公学中选出20人,组成军部测绘室,许胜就是其中一员。测绘的培训从练字开始,要求一个字都不能错。然后是画图,俗话说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”,画图要一笔不差。

由于条件艰苦,没有专业的测绘制图设备,只能借用比较宽敞的老百姓住宅,在缴获的敌军地图基础上进行绘制。战士们在地图上蒙一层薄纸,对着下面的线条,用很细的笔描出来,并把画好的图按编号拼接起来,然后再印发给部队。为了配合作战,测绘室需要提前准备,要保证在正式开战前各个单位都有准确的作战地图。由于当时战况紧张,测绘室几乎每天都在赶制地图。刚开始画时,许胜完成一张地图要十多天,熟练后一个星期就能画好。他也因此被评为劳动模范。

由于工作能力突出,许胜担任部队首长的秘书。虽然不需要直接和敌人面对面进行较量,但仍然很危险。敌人的飞机经常袭击轰炸,轰炸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,就是对着部队的驻地乱扔炸弹,防范难度很大。一次,许胜和首长在防空洞里,敌人飞机突然来袭,房东家隔壁的一个老人就被炸伤了。在山东泰安的一次战斗中,作为首长的随身秘书,许胜与警卫员一起陪同首长察看地形。晚上在找地方休息的时候,警卫员挑选的一处落脚的地方被首长给否决了,一行人刚离开十几米,一颗炮弹就击中了房屋。

抗战时期,不仅工作条件艰苦,生活也很艰苦,不过许胜还是很怀念那时的军营生活。部队都是吃大锅饭,吃饭前先整好队,然后齐唱军歌。大家都是露天吃饭,一群人围在一起,几分钟就吃完了。虽然条件很艰苦,但战士们都很顽强,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,再苦再累也甘心。

年龄渐老 意志尚存

抗日战争胜利后,许胜还参加了淮海战役、上海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。此后,他又进入海军,成为共和国第一代海军战士。1955、1956、1957年,许胜连续三年参加天安门国庆大阅兵。1978年10月,许胜从海军转业,进入我校的前身——南京工学院南通分院工作。

“一心跟着共产党,全心全意为人民。”许胜将“为人民服务”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——“年龄渐老心犹壮,步履趋艰志尚贞”。今年,许胜已经退休整整32年了。退休期间,他专注于革命回忆录的写作,撰写了20多篇传略。由于在新四军测绘室时打下了良好的功底,许胜的书法也非常精湛,在新中国60周年大阅兵全国题贺艺术大赛上荣获二等奖。他还被授予“翰墨中国艺术名家”称号。此外,他还研究诗词、楹联,参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。

耄耋之年的许胜依旧不忘发挥余热,时刻牢记为社会尽自己的所能之力。2009年,他向南通博物苑捐赠了60余件珍贵文物,有他经历各个革命时期的重要档案、图片资料,也有他获得的勋章、奖章和纪念章,还有他参加国庆阅兵的珍贵图片。他还经常受到南通各中小学的邀请,给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讲述他所经历的革命故事和抗日救亡的亲身体会。

回首自己不平凡的一生,许胜说自己是“战争年代的幸存者,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幸福者”。他常说,要忆苦思甜、心怀感恩,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。对于繁荣富强的今天,许胜希望青年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,铭记历史、珍惜现在,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、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(校报学生记者 高洋洋 杜鸿丰)